撰文/ 《財經天下》周刊作者 曾廣
編輯/ 董雨晴
5月17日,A股上市公司數源科技發布了一款適配華為P50Pro的“5G通信殼”,此后四天,該公司股價連續漲停,截至5月20日收盤,4個交易日內股價漲幅已超過45%,從5月16日收盤的6.47元漲至9.47元,市值達到42.98億元。
引發上市公司股價異動的“5G通信殼”,是一款支持雙模5G的手機殼,通過內嵌的eSIM(電子SIM卡)芯片與 5G modem(5G調制解調器),可以讓手機網絡從4G升級為5G。據了解,該產品將于6月初在聯通線上及線下渠道開賣,售價799元起,聯通、移動等運營商是主要的銷售渠道。
圖源/數源科技
除了適配華為P50Pro以外,據了解,后續這款手機殼還會針對更多廠商機型提供適配支持。對于大量機型無法使用5G功能的華為手機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喜訊。
早在今年3月份,就有媒體曝出華為將推出外掛5G手機殼,彼時曾引起一定的市場討論,市場關注的問題主要在于,5G手機殼能否解決華為手機芯片的“卡脖子”問題。不過據《財經天下》周刊了解,近期發布的這款“5G通信殼”并非與華為合作的產品,而是數源科技旗下獨立產品。
蹭上華為概念之后,數源科技的股價一飛沖天,然而這款產品是否真的能大幅帶動上市公司的業績,目前尚不明晰。5月20日,數源科技董事會發布股票交易異常波動公告稱:“ 5G通信殼目前尚未形成相關銷售收入,業務占比較小,對公司影響有限 ”,并提醒投資者理性投資,注意風險。
爭搶華為概念
手機殼尚未開賣,數源科技的股價先漲為敬。
在經過四個漲停板的連續拉升之后,數源科技的股價已經逼近兩年來的最高點,而它的股價上一次超過9.47元,還要追溯到2020年7月。隨著股價上漲,數源科技市值也從5月16日收盤的29.36億元,增長至5月20日收盤的42.98億元,四個交易日市值增加了超過13億元。
推出5G手機殼之前,數源科技并不算有名,企業規模也不大,去年的盈利規模不到1億元。
財報顯示,數源科技2021年營業收入17.78億元,同比增長32.21%;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6020.04萬元,同比增長39.87%。2022年一季度,數源科技實現營收6.49億元,同比增長100.8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487.21萬元,同比下降7.39%。
官網顯示,數源科技是一家以數字電子信息、通信產品為主業的科技公司,于1999年5月在上交所掛牌上市。它的前身是創建于1973年的杭州東風電視機廠,此后歷經杭州電視機廠、杭州西湖電子實業有限公司等多次改名,最終于1999年正式登記成立。
從最早的電視機廠開始,數源科技的經營范圍逐步擴展至多個領域,旗下產品和業務囊括了高清液晶電視、機頂盒、信息軟件、物聯網、車聯網、房地產等領域。
此次推出的5G通信殼便是數源科技旗下獨立產品,本身與華為并沒有太多聯系。針對該產品與華為的關系,《財經天下》周刊日前聯系到數源科技,對方表示該產品為自有產品,除了5月20日公告以外,目前沒有更多可披露的信息。
想蹭一把華為概念的不只是數源科技,還有另一家上市公司美格智能。5月19日,有投資者在互動平臺向上市公司美格智能提問:“數源科技近期發布的5G通信殼產品是否為公司設計以及生產?”美格智能董秘回復稱:“該產品為我司設計研發。”
和數源科技一樣,美格智能的股價近日也迎來異動,5月17日該產品發布后,美格智能股價在4個交易日內上漲了28.55%。
官網信息顯示,美格智能是一家無線通信模組及解決方案提供商,成立于2007年,與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等運營商均有合作。工商信息顯示,數源科技和美格智能是兩家獨立的上市公司,其中數源科技是國資控股,大股東為杭州國資委旗下的西湖電子集團,美格智能為民營上市企業。
5月17日5G通信殼發布時,中國聯通官微曾發文稱,5G通信殼“由數源科技(Soyealink)研發生產”。5月20日,有投資者在互動平臺向數源科技提問:“5G通信殼是否為美格智能設計研發的嗎?”但是尚未獲得董秘回復。目前尚不清楚,該手機殼背后的研發設計方是美格智能還是數源科技,或者是一方設計研發,一方生產銷售。
這些年華為的高速發展確實成就了不少“華為概念公司”。在國內的資本市場,“蹭華為”早已成為股價提升的利器,從當年的海思、鴻蒙、歐拉到現在的“5G通信殼”,只要能夠和華為扯上關系,相關上市公司股價就能一飛沖天。
然而不管是通信行業、半導體行業還是手機行業,都是需要長期研發積累的賽道,和消費互聯網有著本質區別。隨著股價飛漲,這款手機殼到底能否真正撐起相關上市公司后續的收入和盈利,才是最大的問題。
實力還是泡沫?
與資本市場可能反應有些過于樂觀相關的另一個問題是,“5G通信殼”真的能解決華為手機的卡脖子問題嗎?
針對5G通信殼的設計難度和競爭壁壘,美格智能在5月19日回復投資者提問時提到,該產品是eSIM的應用場景之一,設計難度較高,需要在超薄殼體內進行5G功能設計,對于射頻、天線、散熱等方面的硬件設計要求很高,需要成熟的5G解決方案能力匹配。
但是從技術含量來說,這一產品并非很高,其本質上是通過將5G手機的5G調制解調器集成在手機殼內,從而實現5G功能。
這一做法在業內早有先例,當年蘋果推出的iPod Touch就是一部沒有通話功能的“手機”,為了讓iPod Touch實現通話,業內曾推出一款被稱為“蘋果皮”的保護套產品,通過在“蘋果皮”內設置通信模塊,可以讓iPod Touch實現通話、短信和上網功能。
針對該產品和華為手機的適配性,華為方面日前回復媒體時提到,是否適配華為P50Pro暫不可知,雖然5G通信殼的宣傳是能夠讓華為P50Pro獲得高效5G體驗,但實際效果還需要發售后等待市場檢驗。
此外,該款手機殼超過50g的重量和接近800元的價格,也可能會降低用戶的接受度。
據資料顯示,這款手機殼重量約為52g,厚度約3.2毫米。華為P50Pro裸機重量約195g,屬于比較輕薄的機型,但是搭載這款手機殼之后,整機重量將達到247g。作為對比,小米11 ultra裸機重量234g、iPhone 13 Pro max重量238g,這兩款手機基本上已是市面上主流旗艦機中較重的了。
圖源/數源科技
而在過去兩年5G的不斷普及之下,5G手機的價格已經降至千元左右,最便宜的5G手機售價不到1000元。而該手機殼售價799元,已經接近一部千元機的價格,消費者是否愿意花將近800元買一款手機殼,還有待市場檢驗。
其實對于華為手機業務而言,目前存在的問題除了5G問題以外,芯片本身才是更大掣肘。以5G通信殼適配的華為P50Pro為例,該機型為華為2021年7月發布,擁有麒麟9000和驍龍88兩個版本,兩款芯片均為4G版本。
2019年,華為是國內首批普及5G的手機廠商,隨著5G基站的覆蓋率不斷提升,大量5G手機的發布,國內5G的普及率在過去三年不斷提升。據中國信通院數據顯示,2021年國內5G手機出貨量2.66億部,同比增長了63%,占國內整體出貨量大盤的75.9%。
經過市場的不斷教育,5G逐漸成為手機標配,但是由于芯片斷供,無法繼續生產麒麟系列芯片,華為只能使用“閹割版”的4G芯片生產手機,華為手機的市場聲量也因此大幅下降。
據Omdia數據顯示,2021年,華為手機出貨量約3500萬部,同比2020年下降了82%;2022年第一季度,華為手機出貨量560萬部,同比2021年一季度下降61.9%。
從2021年開始,隨著此前的麒麟9000芯片庫存耗盡,華為手機出貨量呈現斷崖式下跌,到2022年第一季度,華為市場份額只剩下1.8%。雖然后續高通恢復了對華為“閹割版”4G芯片的供貨,但是并沒有阻止華為手機銷量進一步下跌的勢頭。
圖源/視覺中國
“無芯可用”,目前依舊是華為面臨的最大問題,并且隨著5G手機逐漸成為行業標配,4G手機很難替代5G手機成為華為的出貨主力,從一季度的市場反饋來看,華為4G手機的推出也未能扭轉銷量頹勢。
此次推出的5G通信殼,雖然被宣傳為能夠一定程度上解決華為手機的5G短板問題,但是由于無法解決芯片這一本質問題,華為手機的銷量依舊很難靠此大幅提升。
正如業內人士評價那樣,“5G通信殼”對華為手機而言顯然只是一個短期過渡方案,并且這個方案好不好用,還不好說。
本文由《財經天下》周刊旗下賬號AI財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