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5G大會》上,居然出現了一個磚業人士說,“5G目前面臨的巨大挑戰”,稱“現在完全沒有5G應用”,他認為,“5G應用應當定義為4G下無法平滑運營,必須5G帶寬服務的應用”,并根據道聽途說,在會上稱“運營商靠人為降低4G速率和帶寬逼迫用戶購買升級5G服務不是商業正路。”
很奇怪《世界5G大會》上,怎么能請到這么外行的人的?或者他為該發言付了多少錢?
我國作為全球5G的領頭羊,目前仍處于摸索期,5G的技術優勢還未得到全面的體現。之前某些廠家和專家狂吹、神化5G,甚至出現了5G牌照還沒發,5G出現在了某搜索引擎的央視春晚熱搜榜前列,這些明顯與發展規律不符,相關的宣傳泡沫破滅很正常。
圈內也有另一個極端的反思,如5G需要建設幾千萬基站,電費就要吃掉三大電信運營商的所有利潤,過去幾年的商用情況看,三大電信運營商按照國家的要求,“適度超前”建設5G網絡,并沒有給三大電信運營商帶來太大的投資壓力、電費壓力,同時,為電信運營商在行業應用市場尋找新的收入增長點提供了條件。
剛剛公布的中國聯通半年報,產業互聯網收入達到369億元,已經占到了電信服務收入的22.9%,對公司服務收入增長的貢獻度達到了72%。另外兩個運營商的相關收入比中國聯通還要高。
在行業應用方面,在九大行業成立十大軍團,行業應用大多包括了5G、云、大數據等技術。
同時,5G行業應用加速從“樣板間”走向“商品房”。
目前,全球5G標準確定不到四年,5G行業應用正在全面鋪開。在個人應用方面,云手機、云電腦、快應用、云游戲等利用5G的高速度、低時延、流量資費大幅降低特點的也已經具備了雛形。直播播主大多更換了5G手機和5G套餐,因為只有5G的高速上傳才能滿足其正常使用需要。
只有外行才將5G的優勢總結為僅有“高速度”,而且不分下載和上傳。“必需5G帶寬”的應用才是5G應用,是一個可笑的說法。
需要說明的是,目前我國5G的商用進度,與全球3G、4G初期相比,并不慢。我國3G、4G牌照發放時間遲,在商用初期,有韓國、日本、美國等率先商用國家的經驗,因此推進速度快一些。但從全球看,3G、4G都經歷了較長時間的商用摸索期。
很多聰明人說“直播”和“短視頻”是4G殺手應用,但應該看到,這兩個業務火起來的時間,都是4G網絡和用戶都已經達到很大比例以后。目前,我國5G網絡的覆蓋還有限,尤其是在鄉鎮及室內,5G覆蓋還有很大提高空間。工信部公布的5G用戶只占到了移動用戶的四分之一左右。
“運營商靠人為降低4G速率和帶寬逼迫用戶購買升級5G服務不是商業正路。”這更是道聽途說,而非專業觀點。第一,運營商的移動網絡投資重點放到了5G,但4G網絡的優化并沒有停,因為運營商知道,4G網絡還要服務至少十年以上,從信通院的監測數據看,4G網絡的平均速率仍在逐步上升。第二,由于人均流量DOU快速增長,確實出現了局部區域4G網絡用戶增加,導致網絡變慢的情況,但這不是電信運營商主觀故意的做法,而是網絡負荷增加的后果,電信運營商也無奈,因為大部分流量一兩年內都會轉移到5G網絡,4G網絡的負荷又會快速降低,尤其是這些熱點地區,電信運營商這時再大規模投資4G網絡,并不合適。
2016-2021年移動互聯網流量及月戶均流量(DOU)增長情況
(來源:工信部《2021年通信業統計公報》)
我們現在有一個傾向,缺乏有效的正面傳播交流,又假裝看不見負面的輿論,這并不利于推動全民常識的提高。通信行業非常明顯,應該積極溝通,壓縮磚業觀點的傳播空間。
更多觀點請參考我此前的文章《客觀評價中國5G發牌三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