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眾矚目的北京冬奧會終于拉開帷幕。本屆冬奧會體現著十足的“科技范兒”,大量運用人工智能、5G 和云計算等新科技。無論是開幕式、場館建設、場館運營,還是賽會組織、觀賽體驗、疫情防控等,都體現著“科技冬奧”的理念和元素。
在本屆冬奧上,開幕式舉辦地“鳥巢”和速滑比賽場館 “冰絲帶”迎來了一位 “智能向導”提供定位精準、隨叫隨到的引導服務。這位新上崗的向導來自一家北京的人工智能企業曠視。曠視全方位參與了這場在“家門口”舉辦的奧運會的籌備過程,通過提供多維度技術服務與決策支持,以科技賦能精彩北京冬奧。這套融合了 AI 和 AR 技術的智能應用便是其中之一。
大型場館迎來智能向導
長久以來,對于置身大型場館中的觀眾來說,找座位、洗手間和商超,常常有“摸不到門,找不著北”的困擾,往往需要反復查找和問詢,也免不了走很多彎路。
而AI+AR技術為上述難題開出一副智能解藥:進入場館后,網絡連接到智能導航應用,用攝像頭對準周圍環境,在信息欄中輸入要前往的目的地,系統就可以直接獲取當前位置的定位信息,并生成前往目的地的路徑導航,而且這種導航還是在AR實景上疊加路線、路標、箭頭,跟著箭頭走,就能輕松找到目的地。
據曠視冬奧項目的工程師介紹,這套智能導航系統具備一系列貼心體驗和技術亮點:在室內復雜多變的環境下,通過手機隨手拍方式便可輕松定位;支持離線識別定位,在人流密度較大5G/4G無法完全覆蓋的場所仍然可順暢導航;AI+AR視覺導航,通過AI技術實現虛實融合的交互方式,增強用戶體驗;多源融合導航,基于視覺、藍牙、WiFi、GPS等融合算法,因地制宜,快速定位,精準不漂移。
補齊導航的最后一塊拼圖
面對層出不窮的城市新坐標,手機導航拯救了無數迷茫的車主和行人。但是,距離完全擺脫“路癡”困擾,還有“最后一塊拼圖”要加速補齊復雜的室內場景催生了對“室內導航”的需求,但受限于空間和信號的限制,室內導航的技術有待突破。
而以AI 算法見長的曠視也一直在尋求和探索低成本、高精度、易使用的室內視覺定位方式。
2019年,在曠視內部的一次創意碰撞討論中,曠視的一位算法研究員受到自家機器人產品上的視覺重定位技術啟發,想出了在手機上使用攝像頭進行視覺定位尋找會議室的創意。經過兩年的持續打磨和升級,目前該技術已在現實中得到落地。
據介紹,由于室內環境復雜多變,房間、物品之間的距離更近,參與定位的設備又多,室內導航對定位精度的要求遠高于室外。市面常見的室內導航,主要依靠藍牙、WiFi 等技術進行識別,這也不可避免地容易產生成本較高、精度較低、場景使用受限等問題。尤其在相對封閉的場館,即使有移動或者 WiFi 信號,但現場萬人扎堆,手機信號差,幾乎不可能完成導航。隨著應用場景多樣化、復雜化,以及用戶體驗需求不斷提升,現階段的室內導航亟需新的技術加以升級改善。
“相較于其他室內定位技術,室內視覺定位技術具有高精度、易部署的特點,無需對室內建筑環境二次改造,僅使用激光視覺地圖采集設備對現有環境采集,就可以實現定位功能。”曠視工程師表示,不僅如此,視覺定位將傳統GPS定位的5米精度,WiFi、藍牙定位的1-3米精度提升至亞米級精度。曠視研發的室內視覺定位導航系統,無需借助過多設備,除手機外無需額外增加傳感器,室內環境也無需加裝輔助定位設備,因而也具有成本優勢。
展望后奧運:智能經濟前景可期
引入智能導航應用,僅僅是曠視參與科技奧運建設的冰山一角。為了讓運動員、觀眾和工作人員享受到科技奧運帶來的全新體驗,曠視以 AI 技術為支點,全面、深度地參與到鳥巢、冰立方、冰絲帶、五棵松體育館、首都體育館、延慶冬奧村等奧運場館設施的智能化升級建設中。
作為一場全球性的盛會,安全健康始終是奧運各參與方關注的重中之重。為了將新冠疫情的風險降到最低,本屆冬奧會運用了一系列科技手段,實現了整個賽事的閉環管理。而這其中,便有 AI 技術的智慧加持。曠視打造的“區間智能防疫系統”,實現了快速的無感測溫與健康核驗功能,將防疫信息檢測速度從分鐘級提升到秒級,全方位助力閉環區域的科學防疫。
從區間智能防疫,到精準定位的AI+AR智能導航,再到奧運場館的智慧化建設,曠視提供的一系列便捷、精準、高效的 AI 技術應用,將大幅度地提升運動員、觀眾和工作人員的參賽、觀賽和運營體驗。
奧運熱情點燃了這個冬天里的一把火。賽場上運動員們刷新紀錄,而場館內外則見證著科技應用的不斷突破。正如奧運選手們不斷追求更高、更快、更強,人們將智能技術應用推向新高度的追求也將繼續下去。
據了解,以科技冬奧為契機,智能技術應用將創造更為深遠的價值:智能導航將推廣到醫院、商場等更多室內場所,造福大眾;智能技術將進一步促進不同場館之間的數字融合;更廣泛而深入的智慧城市升級前景可期;當前人工智能正在落地倉儲物流,生產制造等更為豐富多樣的場景,奧運的智慧火種,將促進人工智能加速走向實體經濟的各行各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