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日報》8月23日訊(記者 朱潔琰)手術機器人,無疑是近幾年醫療領域最火熱的賽道之一。
在大熱的手術機器人市場上,腔鏡和骨科手術機器人賽道已經比較成熟,腹腔鏡跑出了“達芬奇”(直覺外科公司)、微創醫療機器人;骨科也跑出了史賽克、美敦力、天智航等頭部企業。唯獨血管介入還處在早期發展階段。
“一方面,介入手術是一個新興的手術類別,在最近十年才快速崛起。另一方面,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的研發結合了影像學、材料學、機器人技術,且屬于醫療器械,受到法規的嚴格監管,需要大量的臨床驗證。技術門檻及市場準入門檻較高都是其發展尚處于早期的原因。”CIC灼識咨詢經理劉昕在接受《科創板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7月8日,國內“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第一股”潤邁德(02297.HK)在港上市,CIC灼識咨詢擔任其行業顧問。
截至目前,國內尚未有獲得NMPA批準的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產品。但在這樣的產品荒漠中,技術的種子已經發芽。
技術價值凸顯 資本聞風進場
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主要是在手術中進行血管內的器械驅動及手術導航,目前臨床更多用于PCI(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手術。
PCI手術操作難度高,高度依賴醫生的個人經驗和介入操作水平。但國內醫療資源分布不均,PCI手術多集中在一二線城市,基層地區對冠心病患者的治療率并不高。并且,即使是在一線城市的三甲醫院,醫生的介入操作水平也有差異,過重的醫療負擔也可能會影響醫生操作的精準性。
此外,在介入手術中,醫生往往需要穿著沉重的鉛衣,連續幾小時站在手術臺邊進行手術,暴露在輻射環境中,長期下來身體健康也會受到影響。
降低輻射、 精準操作也正是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最大的看點。醫生可以通過機器人進行遠程操作,減少輻射吸收。綜合目前各家相關企業披露的臨床數據來看,血管介入機器人普遍能讓醫生減少90%左右的輻射。
同時,機器人將醫生的工作轉化為機械操作,可以提高手術的精準度及效率,并降低術式對醫生個人能力的依賴。
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的操作精度到什么程度了?在近期的一場行業論壇中,已經融資到D輪的唯邁醫療創始人兼CEO楊賀指出,“操作精度已經提升至毫米級,以唯邁的機器人舉例,現在力反饋最小可以感知到0.01牛,相當于一根頭發絲在手心掃動的壓力都能探測到,這是人無法感知到的。整體來說是提升了手術精度,保證了術中的安全性提升、術后血管的恢復情況。”
對于學習曲線縮短,楊賀也舉了兩個極端例子作為例證:非臨床專業人士的他,在經過一段時間練習后,借由機器人,可以熟練地在動物身上完成冠脈支架的操作,“這個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同樣一位年資非常低的醫生,原則上可能是沒法上手術的,但其人生的第一臺介入手術通過機器人完成了,而且很順利。
當行業的關鍵發生變化時,資本敏銳地感知到了。
據《科創板日報》記者不完全統計,從2021年至今,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賽道發生多起金額近億、過億的融資事件,其中還不乏連獲2輪及以上的。
圖|2021年至今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公司融資情況
但談到該賽道投資情緒高漲的現象,業內也頗有爭議。擁躉者認為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可減少醫生所受輻射,提高手術的精準度及效率。反對者則認為其發展除與技術本身相關外,還受適應術式、收費模式等影響,商業化的邏輯還沒有走通。
大規模商業化能否實現?
一項技術能不能落地,最根本的在于醫院管理者是否有動力去購買這項技術。
在華中科技大學協和深圳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郭飛看來,對于一家醫院來說,最寶貴的就是醫生資源,“現在我們醫生做介入手術的時候仍然要穿著20-30斤的鉛衣,如果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在臨床應用上已經有很好的效果,那出于保護醫生的角度,醫院管理者也是有動力去引進的。”
此外,郭飛還表示,從達芬奇機器人裝機量的逐年上升,也可以看出醫院管理者對新技術的接納度。“而從手術量的角度來看,相對于腹腔鏡機器人,血管介入機器人還適用于更多科室,如神經、冠脈、外周都能用。”
進一步看到定價方面,楊賀站在企業的角度表示,盡管血管介入相較其他手術機器人的賽道起步較晚,但卻是真正與全球站在同一起跑線,國產企業在早期就參與進去。“比如腔鏡機器人在前幾年還沒有國產選擇的時候,定價是非常昂貴的。但在血管介入機器人這里就不會存在這個問題,肯定相對是一個更合理的價格。”
灼識咨詢站在行業研究者的角度也認為,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未來很可能實現大規模商業化。劉昕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一方面,目前國家政策對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持續支持,“十三五規劃”倡議大力發展手術機器人,支持手術機器人上游零部件的精細化自主開發,并推廣人工智能技術在各個領域的商業應用,為國內機器人自主創新研發奠定重要基矗
另一方面,遠程技術的日趨成熟也將推動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大規模應用。遠程接入技術有效地擺脫了地域限制,減少了對醫生實地操作的依賴。這大大提高了患者接受治療的機會,亦拓寬了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的潛在市場,有望加速機器人手術的普及。
綜上,盡管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行業目前仍處早期發展階段,甚至未來還有很長一段商業化落地的道路要走,但我們看到,產業多方參與者都對其抱有很高的期望。灼識咨詢還根據數據統計及市場趨勢預測,2022年全球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的規模約為1.82億美元,到2030年將增長至44.8億美元,對應2022-2030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約為49.2%。
血管介入,會是手術機器人賽道中的下一匹黑馬嗎?時間會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