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懶人經濟的推動下,掃地機器人、洗碗機、烘干機成為受人歡迎的“懶人三寶”。
掃地機器人是如何生產出來的?背后涉及哪些科技?近日,南方+記者來到專注清潔機器人領域17年的深圳市銀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銀星智能”),實地走訪機器人產線及檢測中心,帶大家了解這款“懶人神器”的誕生過程。
深圳造掃地機器人全球走俏,帶你解密生產過程
一年制造超200萬臺掃地機器人
2月16日,記者在銀星智能看到,車間內忙碌有序,數百名身穿工作服的員工與高效運轉的自動化設備協同完成掃地機器人生產的各個環節;檢測中心里,數十人管理著掃地機器人在老化區、性能測試區、電學測試區等區域以及不同家居環境的檢測。
銀星智能車間內,員工正在組裝掃地機器人的模組。
據銀星智能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張瑾儒介紹,銀星智能在清潔機器人領域耕耘17年,高峰期時我國海關出口ODM掃地機器人匯總,每4臺就有一臺來自銀星,2021年公司制造了200萬多臺掃地機器人,業務已遍及全球100多個國家及地區。
張瑾儒告訴記者,一臺掃地機器人往往有四五百個零件組裝而成,使用到十多顆芯片,2021年起,這些芯片都在加速國產化。
在車間內,一些工人將一些零配件組裝成模組,之后將多個模組組裝為整機,經過檢測后包裝,整個過程中的部分環節由螺絲機、貼膠機等自動化設施完成。
銀星智能車間內,員工正在組裝掃地機器人整機。
銀星智能制造中心總監陳國峰告訴記者,公司使用的零部件95%以上都可在100公里半徑內配齊,便捷高效。
“我們需要的自動化設備都是來自珠三角的企業,尤其是深圳、東莞做自動化設備的企業非常多,能力也比較強。”陳國峰表示,近年來公司產線的自動化不斷提高,崗位的自動化率目前已提升至30%左右,未來預計提升到50%,將更大程度節約人力,提升產品品質。
小小掃地機器人背后的高科技
邁入銀星智能展廳,除了各式各樣的掃地機器人,AI識別模組、ToF雷達、芯片與算法模板等吸引眼球。
一款掃地機器人要做到足夠“聰明”、掃得干凈、用起來簡便,需要芯片、算法、激光雷達等多種先進技術的配合。
據悉,銀星智能每年研發投入占總收入比重超5%,截至2021年底,共擁有技術專利累計超過1000項,運動控制、傳感器融合、SLAM算法、人機交互、AI、IOT等技術持續領先行業。
目前,銀星智能核心研發團隊共160余人,其中碩博人員占比達33%。在自有科研團隊外,銀星智能也與電子科技大學、南方科技大學、清華大學、華南理工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知名院校達成校企合作。
張瑾儒告訴記者:“盡管2021年因缺芯、疫情影響帶來的國際物流壓力,公司的營收增速仍然超過40%,預計今年行業將保持快速發展勢頭,我們的增長水平有望繼續超越平均增速。”
【記者】馬芳
【攝影/攝像】魯力
【剪輯】劉玳杞
【作者】 馬芳;魯力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