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郭榮村 每經實習記者:安宇飛 每經編輯:張海妮
7月31日,全球開源技術峰會現常圖片來源:每經實習記者 安宇飛
7月31日,全球開源技術峰會(以下簡稱“GOTC”)在深圳舉行。大會由開源中國、Linux基金會和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聯合舉辦。
在會上,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董大健指出,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的代碼在全球的比重已占40%左右,目前全球有6000多萬開發者,中國開發者數量至少有2000多萬。
董大健表示,在這幾年整個開源世界的發展過程中,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中國因素,中國在這里面發揮了越來越大的影響,做的貢獻也越來越大。
中國成全球開源體系重要力量
什么是開源?在GOTC深圳站,紅帽全球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裁曹衡康舉了個例子:“好比說有個人叫小明,他說有一天我做一個蛋糕胚挺好的,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把菜譜放到網上。后面呢,小紅對奶油很有興趣,看到小明的蛋糕胚挺好的,把奶油配方放進去,也發布在網上。逐漸有很多對蛋糕有興趣的,覺得蛋糕還可以加點花樣,在生日宴會等各種場合提供出來。逐漸的,蛋糕就衍生出很多非常漂亮、口味好的蛋糕了。其實這就是一個開源的概念、想法。”
那么,開源究竟有何重要性呢?董大健指出,只要超過一千行代碼的軟件,99%使用了開源的組件,離開開源,我們整個軟件世界可以說是寸步難行了。
而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開源體系的重要力量。董大健在GOTC大會上指出,據不完全統計,我國開發者開發貢獻代碼的數量在全球的比重已在40%左右。
董大健表示,“以前我們主要是在學習開源、適應開源、使用開源,現在我們在開源體系中特別是在最新、最熱門、創新最活躍的領域中,我們國家產業界提供主導的、設立的開源項目甚至明星項目也越來越多”。
而比開源項目數量的多少更重要的,是國家整個開源體系的完善程度。董大健指出,開源領域有幾個關鍵的要素:首先是作為開源知識產權的承受方、接受方、項目的主要組織者開源基金會,成立了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目前正在快速地發展;其次是代碼創新平臺、代碼托管平臺,現在有開源中國,也是這次會議的組織方,開源中國也在快速地成長;最后是開源的協議,業界也設立了木蘭開源協議。“我們國家的整個開源體系建設日趨成型。”董大健表示。
從開發者數量來看,我國已占全球三分之一。董大健稱,據不完全統計,全球有6000多萬開發者,我們目前有2000多萬。
“‘十四五’規劃第一次寫入了開源體系建設的相關發展。下一步,我們還是需要針對整個開源體系的建設貢獻我們中國的力量。”董大健說。
機遇和挑戰并存
不過,我國開源體系的發展也面臨著一些挑戰。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理事長楊濤表示,“我國的開發者、企業,包括相應的社區、組織,比起發源自歐美的開源,從思想層面、經驗層面、制度層面都有很大的欠缺。無論是從業人員、相應的機構設置甚至法律法規,薄弱環節還非常多”。
和挑戰并存的是機遇。楊濤指出,中國的開發者數量眾多,市場巨大。從源頭來說,因為所有開源代碼的生成是開發者生成,供應側已經具備了非常好的基礎,最終面向市場這一側也有非常廣闊的空間,所以我國這個先天條件是非常好的。
與此同時,我國產業的多樣性也為開源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楊濤認為,中國全棧式的工業化基礎非常不錯,雖然在高精尖上尚有差距,但是“豐富度”是非常值得驕傲的點。對創新而言,“豐富度”也是一個很好的牽引點,這個優勢需要好好利用。
董大健指出,開源體系也具有一些系統性的問題和風險,這些系統性的問題和風險恰恰需要呼喚中國特色的文化優勢、制度優勢、產業優勢、創新優勢,來為全人類打造一個更好的開源世界。
每日經濟新聞